西藏的房居

西藏民族居住在雪域高原,氣候寒泠、乾燥、風沙大。為了保暖避風沙,住宅地一般選擇在背風向陽處,門窗大都開向東南,樓房的西北面和底層不開窗,以避西北風。屋基一般選擇在離耕地較近但不佔熟地,靠近水源,溫暖向陽,不易遭水洪災害之地。以獨戶分級形式毗連住宅群建造。

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利用雪域高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土、木、石料,建造經濟、堅固、實用、美觀的住宅。有些地方采取砌石牆,有些采取濕泥築牆,有些則采用石、泥、木三者兼用﹕即下石、中泥、上木合理搭配。

西藏的建築藝術經過千年的實踐積累,已發展出一條符合藏區自然環境和生活實用以及外形美觀的建築技巧,在設計規劃、平面布局、面積大小、結構混合、立體造形、層數高低等方面,已形成一套系統完整建築體系,並世代相傳。

興建住宅一般要經過佔卜選址選日,決定地基和方向後不用圖紙。根據建築面積,層數與工匠(指木匠、砌石牆或築泥牆引師)商議用材和具體施工事宜。工匠根據傳統定形標準已有”腹稿”。在具體施工時,工匠或建築人員共同遵照習慣定形的度量標準模式作準則進行施工。盡管這些度量標準很原始,且不精確,但修建出來的房屋則達到相當牢固、完整和美觀實用的完美水準。

度量計算單位長度一般用人的兩臂平展左右兩端距離,肘關節至中指間距,母指與中指間距三種作為度量計兩單位。比較精確的量具有木工的三角尺。

建築面積用柱頭來表示。柱與柱之間一般為8米長,通常有9柱、12柱、16柱、20柱、25柱、30柱、36柱、42柱、48柱、56柱、66柱、72柱和80柱等幾種俗定成規的面積計算單位。這裡的”柱”是指基層所立柱子為計。

結構有牆承重和柱梁承重兩種。牆承重結構將梁和櫞子的兩端都擱在牆上,全房荷載重量完全由外牆體負擔,室中不用柱子;柱承結構是外泥牆或石牆起整座房屋的維護和穩定作用,其室內層層以木柱頭上加二根以上橫梁,層層上下柱梁相對,形成柱承重的網狀方格。

無論用石片砌牆或用泥築牆,都采取下寬大、上薄小、四角同起,逐步內收,形成重心平衡,牆基與牆體連成一體的結構。

除此外為了加固牆身,在砌石牆或築土牆時,在牆中放入一些加固筋,在轉角處放置”攢『攣”型木質或鐵質牆筋。

西藏房屋的屋頂大部分皆為平頂,講究的使用「阿嘎」,用阿嘎打製過的地面或屋頂與現代的水泥一樣結實光滑,為最上乘的。絕大部分房屋都是根據經驗選擇熟土覆蓋,房子蓋好後屋頂就可以用來作為曬東西或打場的地方。

在康區南部一些地區,由於土質滲水嚴重,不堪作為平頂屋的材料,因此在那些地區房屋就不是平頂的,都是采用人字型屋頂。材料多用石板,也有使用瓦片的。

住宅的種類

藏族住房,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地形氣候、建築用料、經濟財力、社會地位等種種因素,決定著各地住房具有不同的種類。建築類型差異也很大。總結起來有帳篷、平房、二層平房、樓房、碉房、寺院、別墅和莊房等八大種類。

(一)帳篷

帳篷是牧民的主要居住屋。牧區絕大多數居民世代居住帳篷。
帳篷是用牛毛縫製而成,質地粗厚,可避風雨雹雪。搭起時中間和四周用木桿支撐,外圍四周用繩拉開,繩端用木棒或鐵釘釘在地上,周圍挖成槽溝,以作排水溝。前面分成兩片為門戶。帳篷外用草坯、石塊和糞餅砌成齊腰高的圍牆成院落。游牧逐水草而遷時,將帳篷撤下馱於犛牛背上運走,十分方便。

此外還有用來旅游或郊游、參加集會儀式時使用的帳蓬,其特點是輕便,多用白布縫製,上面繪有各種圖案,樣式各異,使用的支桿一般只有三根甚至一根,寬敞明亮,點綴在無邊的原野上,充滿詩情畫意。缺點是較難長期經受風雨日曬,所以一般都是在賽馬、節慶等草原盛會時使用。

(二)平房

平房是牧區固定部落和農區高海拔地區藏人的住房。這種房以土、石、木結構的一層平頂屋。這種房屋門窗很小,房外一般都修有小院壩,以作畜圈。

(三)二層平頂房

二層平頂屋在藏人民用住宅中佔絕大多數。它有用碎石片或用石條砌成的,還有泥土牆,底層一般不開窗,只有一道門,作畜圈之用,上層兩面(東南方向)開窗,最好的留做佛堂,其他的分別作臥室、廚房、庫房、客室等用。

(四)樓房

樓房多見於衛藏和康區大部分地區,這種樓房有碎石砌成,也有土牆築建的,一般都是三層,第一層為養畜圈,在正面開一道門,四周開幾個內大外小,斜向天空的透光小窗,第二層為人住生活區,內設天窗,走廊,以屋室兼廚房的正廳、庫房、客室、柴房、火房等,三層”『”形蓋頂,即張口蓋頂,主要設置經堂、僧尼臥室、側所門、陽台和存放貴重物品的小庫等,缺口處為曬壩。樓房外加一層圍牆為外落,主要為進屋通道和詞養家畜之用。
富貴人家、巨商宗教商僧家庭、單獨修建經堂和打曬場,作為主樓的附屬建築。門窗、柱、梁、牆壁,以及經堂內的各類設備,都要雕刻彩繪,極為豪華壯觀。藏人住宅無論是平房或樓房,其門窗均加雨塔,整個建築粉刷成花白和全白,並將屋頂檐擱柵槔頭伸出牆外,並圖上紅、白、黑三色,白牆、雨塔、擱柵外延檐頭相配,顯得格外美觀、壯麗、雄偉、協調。鮮明的表現出藏族獨有的建築風格。

瑪康一帶的住宅第二層或第三層向外發展,走廊、樓面、曬台、臥室、廁所等建築向外延伸。

(五)寺院

寺院是西藏建築中規模較大,布置裝飾最為華麗的一種高級住宅建築。寺院分經堂大殿、藏經樓、佛殿、僧舍、廚房、庫房和大院壩。

寺院中僧舍分一般有平房,二層、三層等。僧人的住宅建築規模一般與民房相同,層層住人,一般不設馬圈。

上層轉世活佛居住的僧舍,則普遍的高級豪華,稱拉章。一般都是三層、四層不等。底層為馬圈,第二層為高僧侍從住宅、廚房、柴房、水房、庫房等。三層為高僧生活區,設有臥室、客廳、書房、走廊、天窗等。四層為藏經室或佛堂等。

上層僧舍建築如牆壁、門窗、柱、梁、天花板、經櫃、壁龕、壁架和室內家具,都加以雕刻、繪花、油漆。

(六)碉房

碉房一般都是七、八層以上高者達十幾層,有四角六角和八角,主要分布在嘉絨地區和康區東南部,其它地區也有零星分布。
有許多的碉房的歷經數次地震和天災人禍而至今安然無恙的。有一些碉樓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表明藏人建築藝術之高超。

這種碉房分兩種類型。在衛藏、阿裡一帶的房是在公元十世紀至十六世紀處於藏族內部群雄割據爭奪戰和各萬戶之間發生兼並戰爭時修建的。嘉絨和康區現有的碉房大都建於公元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為抵御麗江納西王斯郎繞登的入侵和清朝對嘉戎的軍事入侵時所建。碉房是一種用碎石片或土牆築起的作戰和生活兼用的一種建築物。

在戰亂年代,為了有效地抵抗入侵者,在村寨居住或險要之地,築起厚一米余、高達幾十米、四周開有四寸左右小窗的住宅和堡壘兩用的碉房。將全村或全部落的男女老幼全部集中到碉房內。把村寨中易被入侵者搶掠的財物也搬進碉內,用刀槍和矛箭防守、這種建築,戰攻不破,火燒不燃,射箭不穿,是最堅固、最安全的防御房屋。戰爭結束後、這種碉房就無人居住。

(七)別墅

在喜絨藏區有些富豪商賈,在一些風景秀麗,環境情境之地修建別墅,以作避暑避寒和攻讀佛經、撰寫著書之用。

(八)莊房

有些富豪人家在遠離城鎮和村寨擁有莊園和牧場。莊房是為管理和看守莊園牧場人員居住、並兼曬場、畜圈用的房屋、這類房屋建築比較簡陋,有一至三層不等。